close

  為中國社會的平穩過渡進言 為未來長治久安的社會之道德根基提供設想
  何懷宏的新著《新綱常———探討中國社會的道德根基》是作者近幾年學術觀點的總結,亦可看作是作者20年規範倫理學思想的一個集成。《新綱常》是作者立足今日中國,迴首辛亥革命之後百年共和滄桑,心懷時憂和學人道義擔當之作。自辛亥始,中國人的共和之路幾經浮沉,至今難見坦途。時至21世紀之當下,中國雖有30餘年經濟發展,但社會風尚日漸墮落,道德倫常岌岌可危,各種社會問題和矛盾累積多年以致接近崩潰邊緣。面對如此情境,《新綱常》試圖重新探討中國社會的道德根基,這一根基一方面需要接續傳統,另一方面需要為當代中國人的生活釐定倫理綱常。
  “綱常”這個詞,在近現代中國社會中,已經被批臭了,但作者認為,“綱常“是“社會持久的大經大法,也是維持社會政治秩序的基本‘綱維’或‘綱紀’”,“中華文明和民族的數千年延續其實正是靠這些綱常在社會層面維繫的”,今天我們要重新合理構建新的社會倫理體系,“也正是要由它們出發,以提供一個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可以得到可靠保障,並且可以自由地發展的平臺。”
  作者用“民為政綱、義為人綱、生為物綱”代替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作者指出“‘民為政綱’主要是講人作為政治人的義務;‘義為人綱’主要講人作為社會人的義務;而‘生為物綱’主要是講人作為自然人的義務”。又對五常重新定義,將之分為兩部分:五常倫,即五種經常性的需要人來處理的社會關係;五常德,即人應當具有的五種持久性的德行。以“天人關係、族群關係、群己關係、人我關係、親友關係”代替了傳統的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的五常倫關係。“天人和、族群寧、群己公、人我正、親友睦”則是新五常的道德期望。而核心是一種生命原則,對生存平等的共識。通過這樣的闡釋,作者希望一種溫和而堅定的中道力量能夠興起且成為穩固的主流,如此,觀點的差異乃至比較極端的觀點對立也就不足懼,而且是必要的。而他本人也希望本書的探討能為中國社會的平穩過渡盡一點力量,甚至進而言之,成為未來長治久安的社會之道德根基的一個可供選擇的設想。
  在本書的扉頁上,作者把中國社會未來要走的方向做了歸納:共和的、民主的、自由的、多元的……以及與此相應的要求:公民的德行、法律的統治和公民的自治、個人的自律、底線的共識,等等,但歸根到底,如果這個社會它沒有確立自己的道德根基,就將中道夭折乃至社會崩潰。本書許多內容基於演講或專欄,通俗易懂,既有很豐富的傳統倫理常識,也有全新的解讀,以及新內涵的補充,適合關心中國社會前行的人閱讀。
  作者何懷宏,北京大學教授。代表作《良心論》、《契約倫理與社會正義》、《珍重生命》、《世襲社會及其解體》和《選舉社會及其終結》等。
  (原標題:新綱常:探討中國社會的道德根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usb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